当前位置:首页>> 中国对外援助60周年>> 援外60周年发展历程

真诚相助 共谋发展——中国对外援助60周年综述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资料图片:1月27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工人在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非盟)会议中心项目工地施工。由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选址于2008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进展到第七层,预计将在2011年年底建成竣工。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 王希)2010年,中国对外援助事业走过60年历程。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回首过往,中国对外援助虽经风雨却始终重信守诺,将力所能及与受援国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60年来成绩斐然。

  1950年,新中国虽百业待兴,仍向朝鲜、越南等国家伸出了援手,波澜壮阔的援外事业,由此拉开帷幕。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十国期间,宣布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受到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欢迎。此后,中国始终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帮助这些国家建立工业基础,发展民族经济,数十年间从未中断。

  截至2009年底,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向30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捐款,支持开展多边援助活动。

  坚持不干涉受援国内政,不谋求任何政治特权,充分尊重受援国主权和意愿——中国真诚无私的援助赢得了受援国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友谊。

  如今在中国遍及亚非拉的受援国,随处可见以“友谊”命名的体育馆、医院、公路;中国援外专家与受援国政府和人民同甘共苦,被称为“友谊使者”。

  当今世界,贫穷、饥饿、疫病、灾害仍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此感同身受,正尽最大努力,通过援建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促进受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中国政府通过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的方式,已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100多个与人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项目:

  ——中国援建了620多个公共设施项目,包括会议设施、市政设施、体育场馆,打井供水,学校、医院等。

  ——援建了220多个农业生产项目和近700个工业领域生产性项目,涉及轻工、纺织、电子、能源等多个行业。

  ——援建了44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公路、桥梁、铁路、电站、船坞、港口、机场、邮电通讯设施等。

  除了项目工程外,多年来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和援外青年志愿者也凭借高超职业技能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广泛称赞。

  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47年间中国共向6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派遣了援外医务人员约2.1万人次,累计诊治受援国民众约2.6亿人次。目前共有54支医疗队约1300名医务人员在48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累计近900名医疗队员获得所在国总统授勋的荣誉。

  2004年,中国正式建立援外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6年来,中国政府已累计开展类似的对外紧急救援近200次,在东南亚禽流感、缅甸风灾以及近期的巴基斯坦洪灾、俄罗斯特大森林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救助行动都有中国参与的身影。中国,无疑已成为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的重要参与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60年的岁月变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开辟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国对外援助从未改变的宗旨之一,而共谋“发展”无疑是中国新时期援外工作的关键词。

  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并为受援国培训技术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向7万多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了政府奖学金,共有173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人来华参加了培训,内容包括经济、管理、农业、医疗卫生等20多个领域的150多个专业。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加大援外投入,一系列务实举措都意在更加关注扶贫、民生和受援国能力建设:

  ——从2000年起,中国先后5次宣布免除有关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迄今已与50个国家签署了免债议定书,免除对华到期债务380笔。

  ——同受援国在农业种植养殖、文化教育、沼气、小水电等清洁能源开发等领域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重视技术的传授和转让,帮助受援国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

  ——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提供优惠贷款。截至2009年底,中国政府共支持76个国家的325个项目。

  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均GDP仍处在较低水平,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将继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切实履行已宣布的各项援助举措,携手世界各国共同推进对外援助事业,为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作出自己的贡献。

发表评论:笔名 查看用户评论

验证码: 验证码 看不清?
查看用户评论 评】

推荐文章: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 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 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 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 邮编:100731
  • 电话:010-85093526
  • 传真:010-85097901